|
D. 骨质增生及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硬化,无骨质破坏 E. 椎体破坏,可有死骨形成,椎体压缩呈楔形,椎间隙变窄 139. 脊椎结核的表现是 答案:E 140. 脊椎肿瘤的表现是 答案:C 脊柱结核累及椎间盘,可有椎旁冷脓肿,冷脓肿有时可见钙化,多数是连续几个锥体受累, 无软组织肿块形成,较少发生骨质增生硬化。X 线可显示脊椎体呈楔形毁损,几个椎体可融合在一起,侧旁可发脓肿。 故答案选 E。 脊椎肿瘤多以转移瘤为主, 不累及椎间盘, 多从附件开始侵犯, 先侵犯椎弓根, 后累及椎体,病灶常呈跳跃式分布。故答案选 C。
(X 型题) 答题说明(141-160) 在 A、B、C、D 四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答案,请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答案,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41. 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包括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 C. 腺垂体的激素分泌 D. 摄食行为 答案:ABCD 下丘脑能通过下述三种途径对机体进行调节:1)由下丘脑核发出的下行传导束到达脑干和 脊髓的植物性神经中枢,再通过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活动;2)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 核发出的纤维构成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 两核分泌的加压素 (抗利尿激素) 和催产素沿着此束流到神经垂体内贮存,在神经调节下释放入血液循环;3)下丘脑 分泌多种多肽类神经激素对腺垂体的分泌起特异性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称为释放激 素或抑制释放激素。下丘脑通过上述算途径,调节人体的体温、摄食、水平衡、血压、 内分泌和情绪反应等重要生理过程。
142. 来源于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A. 抗利尿激素 B. 促黑激素 C. 催产激素 D. 卵泡刺激素 答案:AC 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胞,不能合成激素。所谓的神经垂体激素是指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产生而贮存于神经垂体的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 在适宜的刺激作用下, 这两种激素由神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143. 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叙述正确的是 A. 一种脂蛋白 B. 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 可降低肺的顺应性 D. 可防止肺水肿 答案:ABD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即在液一气界面之间。肺泡的表面张力是使液体表面有收缩的倾向,因而使肺泡趋向回缩。当吸气时,肺泡扩张,表面活性物质分布变稀,因而对减弱表面张力的功效降低,肺泡容易回缩;当呼气时,肺泡缩小,表面活性物质分布变浓,减弱表面张力之功效提高,使肺泡不致大缩小,防止了“肺不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增加肺的顺应性;3)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4)防止肺泡萎限,有利于肺扩张;5)防止肺泡内形成组织液,以利于肺换气。
144. 基因序列通常的表示方法是 A. 使用 DNA 双链中的一条链序列 B. 使用非转录模板链的序列 C. 使用正链序列 D. 序列自左至右按 5′→3′方向排列 答案:ABCD DNA 双链中,指引转录生成 mRNA 的是模板链(负链),另一条链是编码链(正链)。转录产物 mRNA 是翻译模板,按遗传密码决定氨基酸序列。mRNA 序列与编码链序列一致,故文献为便于查对遗传密码,一般使用编码链序列。故基因序列的书写使用非模板链的序列,由左向右书写,左侧是 5′末端,右侧为 3′末端。
145.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常见的标志是 A. 第 9 号和第 22 号染色体发生重排(易位) B. 染色体易位形成 Philadelphia(费城)染色体 C. 染色体易位形成融合基因 bcr-abl D. 融合基因 bcr-abl 的表达产物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答案:ABCD95%以上的 CML 细胞中出现 Ph(费城)染色体,显带分析为 t(9:22) 。原来位于 9号染色体的 ABL 基因和原来位于 22 号染色体的 BCR 基因拼接形成的融合基因——BCR-ABL 基因,其编码的蛋白主要是 P210,P210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 CML 发生。
146.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大体标本观察 B. 超微结构观察 C. 原位杂交 D. 聚合酶链反应 答案:ABCD 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细胞学观察、超微结构观察、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等均属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故选 ABCD。
147. 皮肤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 A. 鳞状细胞癌 B. 基底细胞癌 C. 脂肪肉瘤 D. 黑色素瘤 答案:ABD 脂肪肉瘤是恶性软组织肉瘤中较常见的一种。不属于皮肤的恶性肿瘤。 常见皮肤恶性肿瘤:1)原位癌 2)基底细胞癌 3)鳞状细胞癌 4)恶性黑色素瘤。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由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淋巴瘤、黑色素瘤和精原细胞瘤省去了恶性二字,但仍代表其为恶性肿瘤。
148. 绒毛膜上皮癌的组织学特点是 A. 由合体滋养细胞构成 B. 无绒毛结构 C. 血管间质丰富 D. 出血、坏死明显 答案:BD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镜下,瘤组织由分化不良的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两种瘤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自身无间质血管, 依靠侵袭宿主血管获取营养, 故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出血坏死。癌细胞不形成绒毛和水泡结构,若见到绒毛,则可排除绒癌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