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阳光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练习题 货币银行学(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货币层次: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的统计口径时,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分为: M0:流通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2.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用公式表示为B=C+R。B:基础货币;C:现金;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它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是信用货币创造的源头。 3.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愿意持有货币而不进行储蓄的一种心理动机。凯恩斯认为影响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4.收益的资本化: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收益“资本化”。 5.基准利率: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向其借款银行收取的利息率。变动基准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随着货币政策工具的转换,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将逐步成为我国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 6.利率与收益率: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收益率是指投资的回报率,对于任何证券而言,收益率是向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 7.通货膨胀: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8.强制储蓄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导致货币增发、物价上涨,公众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均随物价上涨而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政府收入的部分,这就是强制储蓄效应。 9.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 10.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推荐资料热点关注
Copyright © 2011-2012 Powered by TDXL.CN 深圳市新阳光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2011-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2010号东风大厦14楼 电话:0755-83234965 粤ICP备08119305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