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_________ 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A.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评价体系 B.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C.美元充当国际货币 D.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2.依据厂商能否对所有的生产要素加以调整,成本可以被区分为_________。 A.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B.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C.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D.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3.___________ 不属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A.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B.产业内贸易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贸易扭曲理论 4.根据国际费雪效应,一国通货膨胀率上升,该国名义利率和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化为____________。 A.名义利率提高/货币对外价值降低 B.名义利率降低/货币对外价值提高 C.名义利率降低/货币对外价值不变 D.名义利率不变/货币对外价值降低 5.我国财政赤字规模的大小主要受____________因素制约。 ①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 ②货币化部门的增加成都 ③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 ④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 ⑤国际贸易的逆差程度 ⑥国际贸易的顺差程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⑥ 6.____________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政府的银行 D.企业的银行 7.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 ①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②按照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渐调整好两类支出的比例关系 ③比照发达国家的预算编制,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④在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时,应该重点解决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问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二元经济结构是指___________。 A.重工业与轻工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B.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C.投资部门与消费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D.计划与市场并存的经济结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吉芬商品 2.哈罗德多马模型 3.国债限度 4.国际收支失衡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泰勒规则的基本内容。 2.简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3.结合图形说明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 4.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于经济体制的转换?
2.已知某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 (1)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2)当政府对该厂商一共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当政府对该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又为多少? (3)政府改用价格管制以实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则该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4)结合以上结论,说明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意义。
2013年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A 5.A 6.D 7.D 8.B 二、名词解释 1.吉芬商品: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它的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哈罗德多马模型:是指经济学家哈罗德与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假定以v来表示资本-产量比,s表示储蓄率,则经济增长率为G = s / v,即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呈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这一结论即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形式。 3.国债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主要有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 4.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三、简答题 1.简述泰勒规则的基本内容。
泰勒规则又称利率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泰勒在原始利率规则中,对滞后反应进行化简,得出线性方程:
其中:i为短期利率, 2.简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1)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其原因可以归结为2点:①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膨胀是由过度的工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推动总供给曲线上移而形成的。②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它是指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来获得垄断利润,使得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可以采取紧缩性的收入政策: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并据以控制每个部门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结工资;按工资超额增长比率征收特别税等。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可以采取价格政策,如制定反托拉斯法以限制垄断高价。 3.结合图形说明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 出口的贫困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出口量随生产提高而增大,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如图1所示。 图1中生产力提高,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生产点从A移至A’,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从C移到C’。由于这时新的世界价格线T’较原价格线T更为平缓,斜率即价格下降。结果是出口增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无差异曲线从I降到II,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它的发生需要具备的条件:一是出口国为单一经济;二是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三是该种产品弹性小;四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以致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
政策含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单一,许多国家根据东亚的发展模式在走出口导向的道路,产生了出口日益增多价格却越来越低的情况,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从长远看应该予以调整。 对其评价:该现象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而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4.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收支对比关系有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一种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对财政平衡不能做绝对的理解: (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节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3)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的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 (4)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四、论述题 1.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于经济体制的转换? 经济增长一般表现为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标志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创新又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创新。 体制因素之所以可以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体制的这种功能又与体制可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有关。 (1)体制创新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来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条件。体制实际上为每一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人设置了一整套正式和非正式的行为规则,这就为每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 (2)体制创新可以通过塑造出新的激励或动力机制,激发行为人参与交易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推动经济增长。 (3)当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行为时,它就能以较低的代价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 (4)体制因素还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一个社会因制度因素所导致的信息费用上升必将制约经济增长。
2.已知某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 (1)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2)当政府对该厂商一共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当政府对该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又为多少? (3)政府改用价格管制以实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则该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为多少? (4)结合以上结论,说明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意义。 解:(1)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 R=P*Q=20Q-Q2 MR=20-2Q MC=2Q+4 根据MR=MC解得Q=4 ,P=16 (2)如果政府对厂商整体增加税收4单位,C=Q2+4Q+4 MC=2Q+4 根据MR=MC解得Q=4 ,P=16 政府对每个商品征税,导致消费者的购买价格Pb与厂商的销售价格PS不同,而且 Pb-PS=4 ① 但是厂商销售量与消费者购买量还是相等的 Qb=Qs ② 同时,消费者的购买价格 Pb =20- Qb ③ 由于 MC=2Qs +4 TR=PSQs MR=PS+ Qs dPS/d Qs ④ 由① 、②和③可得: 4+ PS=20- Qs dPS/d Qs= -1 ④式可变为: PS- Qs=2Qs +4 ⑤ ⑤变形可得:PS=3Qs+4 ⑥ 将①式的 PS= Pb-4 带入⑥,得Pb-4=3Qb +4 (Qb=Qs) ⑦ 将③式带入⑦式,得 Qb =3 Pb=17 PS =13 (3)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合计最大化时政府的定价原则为:P=MC 则有20-Q=2Q+4 解得Q=5(四舍五入) P=15 (4)政府反垄断可以增加产量,降低价格,提高总体社会福利(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可参考大纲相应内容
其他机构计算题答案: 解:(1)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MR=MC 根据C= Q2+4Q,可得MC=dc/dQ=2Q+4 根据Q=20-P,可得
根据MR=MC,解方程可得:Q=4,P=20-Q=16
(2)当政府对该厂商一共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相当于企业的总成本上升4,但是企业的边际成本不会发生变化,因此MC保持不变。根据MR=MC原则可知,企业此时的产量和价格不会发生变化,即Q=4,P=20-Q=16 但是当政府对该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4单位产品税时,相当于企业的边际成本增加了4,所以MC发生了变化,即MC= dc/dQ=2Q+8 根据MR=MC可以计算出Q=3,P=20-Q=17
(3)根据垄断定价理论可知道,当实现消费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是的条件为:P=MC,即20-Q=2Q+4,所以Q=16/3,P=20-Q=44/3
(4)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当政府不对垄断企业进行管制时,Q=4,P=16;对单位商品征 税时,Q=3,P=17;使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时,Q=16/3,P=44/3。所以可 以看出来,如果不反垄断,结果Q=4,P=16,如果反垄断,Q=16/3,P=44/3。因此不反垄断 就会导致市场上商品价高量少,市场就会出现效率缺乏,但是如果用征税去反垄断,市场上 商品价格更高,数量更少。所以对垄断厂商征税不是一个反垄断的好方法,因而应该采取价 格限制反垄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