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核DNA复制合成引物酶 A.引发酶 B.polα C.polβ D.polγ E.polδ
A.5’→3’内切酶 B.3’→5’内切酶 C.5' →3' 外切酶 D.3’→5’外切酶 E.5’→3’解旋酶
A.3’→5’ B.5’→3’ C.3’→5’和5' →3' D.N端→C端 E.C端→N端
A.噬菌体 B.细菌 C.DNA肿瘤病毒 D.RNA肿瘤病毒 E.逆转录病毒
A.RNA指导的DNA酶活性 B.3′→ 5′外切酶 C.RNaseH活性 D.5′→ 3′聚合酶 E.RNA指导DNA酶活性
A.蛋白水解酶活性 B.RNase H活性 C.核酶活性 D.蛋白激酶活性 E.5′→3′外切酶活性
A.蛋白水解酶活性 B.RNase H活性 C.核酶活性 D.蛋白激酶活性 E.5′→3′外切酶活性
A.体内DNA复制 B.转录 C.RNA复制 D.翻译 E.反转录
解析:哺乳动物细胞有 5 种 DNA 聚合酶。其中, pol α 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引物(B对)。而pol δ负责细胞核DNA链的延伸。pol β和pol ε可能参与DNA损伤修复。Pol γ负责线粒体DNA的复制。
解析:DNA pol I分子为单一多肽链,3个结构域的活性依次为(从N端到C端):5’→3’外切酶,3’→5’外切酶和DNA聚合酶。其中,5’→3'外切酶活性用于去除RNA引物,3'→5’外切酶活性具有校正功能,聚合酶活性在DNA损伤修复中用于填补缺口(短单链区)。
解析:体内合成核酸链的方向是5’→3’, 即复制、转录与逆转录的方向都是5’→3’。
解析: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宿主细胞主要包括:①辅助性T细胞,这是导致艾滋病患者产生免疫缺陷的主要原因。②巨噬细胞。③树突状细胞。HIV的生活周期与一般的逆转录病毒相似。HIV的核心蛋白中包埋着RNA基因组和逆转录酶。在HIV磷脂双层膜中镶嵌着病毒蛋白gp120。
解析:逆转录酶是由逆转录病毒基因组RNA编码的。逆转录酶兼有3种酶的活性: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seH。所谓RNaseH活性,是指它可以从5′→3′和3′→5′两个方向水解DNA-RNA杂合分子中的RNA。逆转录酶没有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所以逆转录的误差率较高。逆转录酶和其他DNA聚合酶一样,合成DNA的方向为5′→3′,并且不能从头合成。逆转录病毒利用从宿主细胞所获得tRNA分子的3’-OH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解析:大肠埃希菌DNA聚合酶Ⅰ具有5′→3′外切酶活性,可以切除RNA引物。逆转录酶兼有3种酶的活性: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se H。
解析:大肠埃希菌DNA聚合酶Ⅰ具有5′→3′外切酶活性,可以切除RNA引物。逆转录酶兼有3种酶的活性: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se H。
解析:体内 DNA复制过程中,在引物酶的催化下合成一个短链RNA为引物,继而从此RNA引物的3’-末端开始DNA的复制延长。而转录、RNA复制及翻译等过程均不需要引物,反转录过程主要是由反转录酶催化。反转录虽然在DNA合成开始时也需要引物,但此引物为病毒自身的tRNA。
更多同等学力申硕西医综合备考资料、每日练题,可加入新阳光同力统考复习交流群获取哦~
![]() |